歌劇魅影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首度與百老匯劇結緣就是在溫哥華的 Ford Theatre看「歌劇魅影」,觀後大為震撼,趕快再找出 Gaston Leronx 寫的原著中文版、電影錄影帶及 Michael Crawford 和Sarah Brightman 主唱的 CD 細嚼慢嚥一番,而且逢人總不忘囉囉嗦嗦地強力推薦,深恐別人錯失良機。
首度與百老匯劇結緣就是在溫哥華的 Ford Theatre看「歌劇魅影」,觀後大為震撼,趕快再找出 Gaston Leronx 寫的原著中文版、電影錄影帶及 Michael Crawford 和Sarah Brightman 主唱的 CD 細嚼慢嚥一番,而且逢人總不忘囉囉嗦嗦地強力推薦,深恐別人錯失良機。
(Majestic Theatre) 
 首度與百老匯劇結緣就是在溫哥華的 Ford Theatre看「歌劇魅影」,觀後大為震撼,趕快再找出 Gaston Leronx 寫的原著中文版、電影錄影帶及 Michael Crawford 和Sarah Brightman 主唱的 CD 細嚼慢嚥一番,而且逢人總不忘囉囉嗦嗦地強力推薦,深恐別人錯失良機。
首度與百老匯劇結緣就是在溫哥華的 Ford Theatre看「歌劇魅影」,觀後大為震撼,趕快再找出 Gaston Leronx 寫的原著中文版、電影錄影帶及 Michael Crawford 和Sarah Brightman 主唱的 CD 細嚼慢嚥一番,而且逢人總不忘囉囉嗦嗦地強力推薦,深恐別人錯失良機。
後來,一位看此劇達五、六次的朋友告訴我:最好的在紐約百老匯。既到紐約當然不能錯過,於是忍痛買了張全額票進場(原因請容後述)。這次坐到 Rear Mezzanine 的前排去了,雖然離舞台稍遠,但因位子約在劇場中央,還不致須租副望遠鏡觀看;況且,節目一開始的有名舞台特效──水晶吊燈上升及下墜,只有坐高處才能窺全貌。所以,Rear Mezzanine 的前排座仍是好位子。
 本齣戲曾於 1988 年囊括東尼獎七項大獎,其中包含音樂獎在內,可說是作曲家 Andrew Lloyd Webber 的傳世經典,也是百老匯劇的代表作。敘述一個自幼「爹不愛,娘不親」長相醜陋、酷似活骷髏的失意音樂家,瘋狂單戀劇場年輕女歌手並躲在巴黎歌劇院作怪的故事。有很典型的 Webber 式音樂──感情澎湃、節奏明顯、風格介於古典與流行音樂間,無論「Think of Me」、「Angel of Music」、「All I Ask」(http://hk.youtube.com/watch?v=KUkvcWuFESQ)或「The Phantom of the Opera」都是百聽不厭、歷久彌新的傑作。
本齣戲曾於 1988 年囊括東尼獎七項大獎,其中包含音樂獎在內,可說是作曲家 Andrew Lloyd Webber 的傳世經典,也是百老匯劇的代表作。敘述一個自幼「爹不愛,娘不親」長相醜陋、酷似活骷髏的失意音樂家,瘋狂單戀劇場年輕女歌手並躲在巴黎歌劇院作怪的故事。有很典型的 Webber 式音樂──感情澎湃、節奏明顯、風格介於古典與流行音樂間,無論「Think of Me」、「Angel of Music」、「All I Ask」(http://hk.youtube.com/watch?v=KUkvcWuFESQ)或「The Phantom of the Opera」都是百聽不厭、歷久彌新的傑作。 它的舞台設計常令人津津樂道,把巴黎歌劇院舞台玄機表現得淋漓盡致,而且更上一層樓描述主角隱居的巴黎下水道的神秘。觀眾常被不期然的動作或布景唬得一楞楞的:剛開始時拍賣會的吊燈自動上升至觀眾席屋頂上,接著又突然墜落至舞台中央,然後女主角 Christine 由臥室穿衣鏡隱入煙霧迷漫的巴黎下水道中,舞台同時剎那間幻化成可以行舟的湖泊,最後主角神奇地消失,只留下聚光燈下泛著白光的面具。
它的舞台設計常令人津津樂道,把巴黎歌劇院舞台玄機表現得淋漓盡致,而且更上一層樓描述主角隱居的巴黎下水道的神秘。觀眾常被不期然的動作或布景唬得一楞楞的:剛開始時拍賣會的吊燈自動上升至觀眾席屋頂上,接著又突然墜落至舞台中央,然後女主角 Christine 由臥室穿衣鏡隱入煙霧迷漫的巴黎下水道中,舞台同時剎那間幻化成可以行舟的湖泊,最後主角神奇地消失,只留下聚光燈下泛著白光的面具。 這齣戲張力很強,已在百老匯上演十年仍場場賣座,劇場外總有多輛遊覽車接送遠道而來的戲迷,因此主辦單位至今仍不肯讓 tkts 賣半價票。個別購票的戲迷僅能及早赴現場買全額票,或上網
如果您無意遠道去看「歌劇魅影」,請相信我,務必找出這音樂劇的錄音帶、CD、影碟或錄影帶,然後仔細聽它一次,不論您屬哪個年齡層保證都會著迷。趕快付諸行動吧!
(Nov.199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