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30日 星期一

《讀報迴響》白蘭花?玉蘭花?

拜讀十月六日家園版吳崇蘭君大作「白蘭花與玉蘭花」,提及好多人「把白蘭花當成了玉蘭花,其實這兩種花有很大的區別。」的詳細描述後,我心中充滿疑問,不禁搬出一堆書來好好研究。現在將翻書結果和平日所知拿來與大家分享,請多指教。

一般而言,植物學名之書寫形式是由國際植物學專門會議通過而以拉丁文固定下來。除了正式統一的拉丁學名外,同一植物名稱會因中英文學名、各地俗名…等等而有不同,非專業人士使用的名稱通常都是當地村里相傳的俗名,所以,完全相同的植物有可能因地域相異而有不同名稱。

比如,Potato (拉丁學名: Solanum tuberosum) 我叫「馬鈴薯」,您叫「土豆」、「地蘋果」;Peanut (拉丁學名:Arachis hypogaaea) 我叫「土豆」,您叫「花生」、「落花生」。名稱隨各地習慣界定之,只要不是忽然神來之筆胡謅一個,應該沒有對錯的問題。

據我猜,吳文提及的兩種植物應屬木蘭 (Magnolia) 科植物。木蘭科分十二屬約二百多種,多數為春夏季開花的香花木本植物,大致有粉紅、乳白、純白等顏色,果實為圓柱形淡褐色或淺紅色聚合果。

其中「玉蘭花是大朵的,盛開時有飯碗那麼大。它雪白如玉。有一股清香…」,可能指的是原產美國南部的 Bull Bay 「洋木蘭」(拉丁學名:Magnolia grandiflora),中文又叫玉蘭花、洋玉蘭、荷花玉蘭、廣玉蘭、泰山木、木蘭花、木蓮花等等,屬常綠喬木,株高可達十公尺以上。

幾年前,我為印證小說「飄」和電影「亂世佳人」的場景,曾至美國喬治亞州遊覽兩次,看到這種代表南方的花在古莊園中滿樹泛香,白花朵朵像合抱的雙掌奮力開展,真是扣人心弦;只是,我不知道它是否「又香又脆帶軟,十分好吃」。

洋木蘭的葉片上面革質墨綠油亮,另一面則是毛茸銅色,南方人常用之做花圈材料,不但耐久而且綠銅兩色有極好裝飾效果。可惜,這剛柔並濟的大樹種在加拿大卻委屈得很,多數又瘦又小,花少葉色不明,實在很難想像是同一種樹。

該文又提及「白蘭花可是細小有如女孩子的小手指 …用細鐵絲將白蘭花兩個串一起,或三朵四朵串一起…大街小巷叫賣…」,我相信這正是普受台灣人喜愛的「玉蘭花」(拉丁學名:Michelia alba, DC),中文又叫木筆花、玉蘭,偶爾也有人稱之為白蘭,原產地為爪哇。

每當天氣一轉熱,不管是探出牆頭的植枝,或穿梭街頭兜售的花串,玉蘭的清香幾乎就是台灣的味道,離鄉的人聽到「玉蘭」時的表情簡直和聞到花的芬芳一般陶醉。另一種極具台灣鄉土味的香花──含笑花,也是木蘭科植物。可惜,溫哥華的冷天氣不適合戶外種植玉蘭或含笑花,此等花香無緣加入溫市的氣味。

總之,「洋木蘭」是「玉蘭花」,「白蘭花」也是「玉蘭花」。您覺得頭昏了嗎?放輕鬆點!約定俗成的名字即使因地而異,只要稍微解釋一下,別人就清楚了。

(2002-10-30 世界日報家園版)

《加拿大》 秋在亞加華


亞加華峽谷公園 ( Agawa Canyon Park ) 的瞭望台遠眺,我再度想起朋友形容東岸秋景的口吻:「溫哥華哪有楓葉看?!」。

只因衝著這句話,我從溫哥華飛至多倫多,又坐了半天車到安大略省北部介於休倫湖和蘇必略湖間的小城 Sault Ste. Marie (http://www.sault-canada.com/)投宿。然後,趕搭隔日清晨八點 Algoma Central Railway (阿溝瑪中央鐵路公司 http://www.algomacentralrailway.com/ )往 Agawa Canyon ( http://www.agawacanyontourtrain.com/ ) 的班車。


這火車每年六月初至十月中在 Sault Ste. Marie 與亞加華峽谷間當日來回。去峽谷沒公路,只能選鐵路。

那天正是標準的秋高氣爽。前一晚的大雨幾乎漏盡了穹蒼的水份,高懸的天棚燦燦然明亮。偶爾,棉絮似的白雲飄進如洗的藍空裡,一絲絲或一朵朵地在不同層次間浮游。空氣清新舒暢,冷熱適中。

只是,朋友那「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的大口氣是怎麼回事?眼前(九月二十四日)看來,秋的顏色還淡得很呢,這趟行程真有機會看到滿山遍野的彩葉?

火車蹣跚,114英里 (182.5公里) 路足足走了四小時。過鐵橋、穿山谷、爬陡坡、越湖泊,大轉彎時車頭望車尾,距 Sault Ste. Marie 102~114 英里處還瞧得到 15 英里外的蘇必略湖和 17 號公路。蕨類、野花、灌木、松、杉、白楊、樺樹、橡樹及幾百種不同的槭或楓林密密麻麻地長在花崗石崖壁間、涓涓溪澗旁、寧靜湖泊畔、起伏山巒上-----,郊野幾無人煙,火車轟隆聲嚇退了大型動物,只見松鼠鳥雀穿梭飛翔。


隨著火車逐步往山區北行,車窗邊近景秋意也漸漸朝遠處擴散,不久終於浸染了所有目光能及的山野。暗紅、豔紅、酒紅、鐵鏽紅、紫紅、橘紅、橘黃、金黃、鵝黃、-----初春般的嫩紅淺綠,以及各種不同程度黃綠、藍綠、墨綠、銀綠全在麗日下閃閃發光。眾人原先偶發的興奮騷動、驚豔讚歎,慢慢變成高分貝喝采、攝影快門聲不斷。

抵達亞加華峽谷公園時,我不禁深深吸了一口氣,真的,一點不假,秋,果然滿山滿谷,放眼望去盡是無際的嫵媚!儘管朋友的說法有歧視之嫌,但相對於由大葉槭 (Big Leaf Maple)、白楊樹 (Aspen)、樺樹 (Birch) 領銜的燦黃西岸原野,這裡確有更多楓紅。

兩小時的停留,短暫得只夠遊客快步登上三百多級木梯,急忙站在瞭望台瞧幾眼冰河時期雕琢出的河流及峽谷風光,再慌亂擠進人群中為附近數個瀑布拍照;如此旅行方式,恐怕很難造就出描繪亞加華的偉大畫作或詩篇來。

當年,1918~1923 年間,加拿大著名的“七人畫會”中的五位成員,曾長期向鐵路公司租用一節有蓋貨車,以它為交通工具儘量接近寫生地點,然後背起畫具,再徒步或划獨木舟深入內部蠻荒,專注地捕捉亞加華神韻入畫布上。他們的心血結晶使這裡的遼闊、崎嶇、壯麗流傳於世,亞加華也因之聲名遠播。如果畫家們地下有知,一定心痛我們這般匆匆。

但,到此一遊有機會身處其間,感覺還是不同。沿途一晃而過的印象變成觸摸得著的實體。

剛換彩裝的樹林生氣蓬勃,沒有蕭瑟的沙沙落葉聲,輕飄入溪的糖楓葉片僅悄悄翻個身即順流而去;靜靜的森林裡,只有潺潺流水伴著啁啾鳥鳴。林相奇妙似繁花,樹梢多數鮮紅,往下則由橘紅而橘黃、金黃、黃綠,有些底層葉片還掙扎著維持夏色不肯就範,也有整棵已然顯眼的紅或 黃。大片大片白楊樹林卻仍翠綠;我只得努力想像兩、三星期後它們白枝幹頂著黃澄澄葉片閃爍豔陽中的美麗,如果紅楓綠杉襯托其旁會是怎樣的畫面?看起來會不會太虛幻了?白楊樹一直是我眼中西岸最奪目的秋色呢。

我猛按快門,期待時間留步、美景長存。此刻不談「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回程車速快些了,只須三小時半,我們換邊坐再細細感受一次自然之妙。斜陽餘威仍強,山谷遮蔭處的清晨薄霜已消失。光陰飛逝間秋更濃了。
(2001-10-12 世界日報家園版)站在

《加拿大》古堡傳奇(二):哈特利公園

哈特利公園 (Hatley Park)

一、小檔案

地址:2005 Sooke Road, Victoria, B.C., Canada V9B 5Y2 (在Colwood 區的 Royal Roads 大學校園內,距維多利亞市鬧區約三十分鐘車程)

電話:

哈特利堡:(250)391-2600轉分機4456; (250)391-2508
花園:(250)391-2666
校務:(250)391-2500; (250)391-2505;1-800-788-8028(長途免費電話)


傳真:(250)391-2500; (250)391-2522

E-mail:

1.公園:mailto:trish.smith@royalroads.ca 2.校務:mailto:rrumbas@royalroads.ca

Website:http://www.royalroads.ca/

每日開放時間:

1.哈特利堡:勞動節(九月份第一個星期一) ~六月五日 1:00pm~4pm 其他10:00am~4:00pm。 註:最好先電話預約,學校使用場地時不開放。 (參觀時間至少約需半小時)

2.花園:由天亮至天黑。(參觀時間至少約需一小時半)

費用:

1.哈特利堡:需要門票,分大人、小孩、年長者、家庭、會員、團體等不同票價;費用每年略有 調整,每一大人約三元加幣。

2.花園:免費。

設備:海灘有野餐桌。

數據:

哈特利堡:

共四層樓,200 英尺長、86 英尺寬,另有地下室及角樓;角樓 82 英尺高、3 英尺厚。

建築使用產自 Valdez、Saturna 島產的沙石及 Haddington 島的安山石。

二、公園今昔

1892 年有叫 Roland Stuart 的人在可以俯瞰 Esquimalt Lagoon (艾斯昆夢特鹹水湖)的小丘上建了個雅緻的家,稱之為「哈特利公園」,此即今日公園所在和名字來源。
1905 年那建築遭焚燬。


1908 年 BC 省首富 Robert Dunsmuir 之長子,亦是當時省督的 James Dunsmuir 於原址建造更寬闊的宅第,包含「哈特利堡」在內林園面積廣達 850 英畝。

1909 年 James 遷入哈特利堡。

James 和夫人相繼於 1920 年及 1937 年離世,龐大產業漸難維持。

1940 年加拿大政府以七萬五千元購得這片園邸。

隔年,為因應二次大戰之需,成為海軍軍官訓練中心。每九十天訓練一梯次軍官,所以此地有“九十天奇景”之稱。

1976 年擴大為 Royal Roads 軍事學院。

1995 年 9 月學院改制為目前的 Royal Roads 大學。公園既是校園,也是大眾休憩場所。

1997 年 3 月加拿大政府宣佈「哈特利公園」為國家歷史遺址。

三、朝代續篇

話說「克雷格達羅契堡」堡主 Robert Dunsmuir 於 1889 年過世後,James 繼承父業並發揚光大,開發溫哥華島 Wellington, Extension (並於 Ladysmith 設港) 、Cumberland (並於 Union Bay設港)等地煤礦, Ladysmith、Cumberland 兩地皆由其命名沿用至今。後來,James 接掌其弟 Alexander 之 E&R 鐵路( 1905 年賣給加拿大國家鐵路公司),並獲選為議員,1900~1902 年當選省長,1906~1909 年擔任省督。

Alexander (1853~1900) 原答應送他母親 Joan 企業股權,可是,他死後股票卻落入 James 手中。結果,1901 年 11 月 Joan 一狀告上法庭,與當時任省長的 James 纏訟四年。後來,James 雖然勝訴,可是母親再也不和他說話。1908 年 Joan 辭世,「克雷格達羅契堡」依其遺囑分給在世的五個女兒,將 James 排除在外。

1909 年J ames 辭去省督職,定居「哈特利堡」,終日寄情於他那六十公尺長的動力遊艇,直至1920 年過世為止。

James 與父親有相似的政經背景,也同樣育有二男八女。妻子 Laura Surles 為維吉尼亞州望族Byrd 家成員。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們的小兒子 James “Boy” Dunsmuir 於前往法國途中不幸遭遇 Lusitania 船難葬身海底。

四、鹿苑長春

正如“古堡傳奇(一)” 所述,James Dunsmuir 建造「哈特利堡」本就意在和其母的「克雷格達羅契堡」比高下,所以建築、庭園都大「克雷格達羅契堡」好幾倍。而且這片土地在家族難以支撐時,直接由政府收購其中 650 英畝,因此,至今仍幸運地維持了「庭院深深深幾許」的形象。

目前,哈特利堡四周有大片森林花園、海景和大學園區。Royal Roads 大學校園和大眾休憩的「哈特利公園」相混,很難區分。嚴格說來,遊客公園部分佔地約 565 英畝。為方便介紹,本文將觀光點歸納成哈特利堡、庭園及鹹水湖三大區。

1. 哈特利堡 (Hatley Castle)

如果說「克雷格達羅契堡」是童話裡公主的繡花閨閣,那麼「哈特利堡」就是王子的狩獵行宮。

哈特利堡由 Samuel MacClure 設計。歷經一年半於 1909 年完工。

外觀使用厚重的沙石及安山石,充滿碉堡似陽剛氣,粗獷雄偉。幸虧,牆面到處攀爬的波士頓常春藤柔化了稜角。當秋風一吹,常春藤逐漸變色轉紅(對不起,常春藤不一定常春),整個古堡竟是彩粧般嬌媚,頗具古意。無論漫步海濱或倘佯花園,它總搶盡遊客目光。

入口的正門牆面刻著 James Dunsmuir 的花體字首 J D。

室內大半採進口的橡木、柚木、水晶吊燈、彩繪玻璃等建材。原有擺設幾已不存,現在看到是大學使用的會議、辦公室桌椅。

老實說,比起逐步恢復舊貌的「克雷格達羅契堡」,這裡內部可觀處實在不多。但,透過明亮的窗戶往鹹水湖方向看,寬廣的綠地就像驟然抖開的碧毯洋洋灑灑在兩片蓊鬱樹林間狂奔,直瀉飛鳥穿梭的湖畔,與 Juan de Fuca 海峽和美國奧林匹克山構成一幅絕美圖畫。難怪常有人租用窗外陽台舉辦婚禮了!

目前,地下室是古堡博物館,由「哈特利公園」之友協會負責管理,展出 James Dunsmuir 家族及古堡史料。欲參觀古堡者須先在此購門票。

2. 庭園

除了古堡前景外,當年由波士頓 Brett and Hall 公司負責設計的庭園,應是哈特利公園最值一探之處。

大致可分六區:海神台階、意大利花園、日本花園、玫瑰花園、溫室、圖書館周圍。佔地 140 英畝。

a. 海神台階 (Neptune Steps)

沿遊客停車場右側走到葛蘭大樓 (Grant Block) 正前方,即為海神台階頂端。葛蘭大樓建於 1941~1943 年間,原為 Royal Roads 軍事學院軍官宿舍及餐廳,現供大學管理處使用,牆面也滿佈波士頓常春藤,與對面地勢較低的古堡相映成趣。

換言之,海神台階即為葛蘭大樓和古堡間通道。設計者以台階象徵瀑布,想像諸水由台階頂端高站的海神雕像滾落,嘩啦啦穿過森林流入林中真正的瀑布小溪裡的浩然之氣。

充滿文藝復興風格的白色大理石海神面朝古堡,雙手合執一根大魚叉,似乎正要用力叉魚。

台階扶手上種著一盆盆四季花草,兩側花園中是十九世紀庭園流行的北非雪松、銅色山毛櫸、粉紅山茱萸、紅花七葉樹等等。

b. 意大利花園 (Italian Gardens)

這花園緊貼於古堡南端,園中仍留 Dunsmuir 家原有的骨灰甕和代表四季的雕塑。

維吉尼亞爬牆虎(爬藤植物)順著古堡牆尾開疆拓土,英國常春藤沿“春天”雕塑上方牆面發展,高齡八十的紫藤花成串成串垂掛花廊棚頂,蓋滿常春藤的涼亭裡展示 1930 年代古堡及花園相片。

花園下方是綠油油的槌球場,一棵茂密如傘的洋桐槭 (Sycamore) 罩住場邊長椅,正好讓喘息者望盡古堡與意大利花園合織的美景。大樹對面的銀槭、鐵線蓮、月季花、飛燕草、草夾竹桃則為綠地框上五彩繽紛的邊,熱鬧耀眼。

c. 日本花園 (The Japanese Gardens)

佔地四英畝,由日本請來的專家 Noda 設計。

包括三個人工湖,湖水源自圖書館附近池塘泉水。湖中拱橋通往代表長壽萬年的龜島和千歲鸛鳥島。園中小徑曲折,因為傳說惡魔只走直線。

四月,Dunsmuir 家原有的日本櫻花怒放湖畔;五月,杜鵑、石楠芬芳滿園;六月,芍藥牡丹爭奇鬥艷;秋天,日本雞爪槭、紅槭、紅橡樹蛻換各色新裝。

日式涼亭、水井、水車、石雕、塔形石燈等等日本庭園常見的設計,在茂密的西洋紅柏、山毛櫸、松林中顯出獨特的東方氣息。

事實上,地勢較低的兩個湖區屬於十八世紀英國自然花園,為 Dunsmuir 家釣魚游泳所在。那兒有湖中涼亭及歐洲菩提樹(椴樹) 、西班牙栗樹、鵝掌楸、歐洲梣、英國橡樹等,還有魚梯與外面鹹水湖相連。

d. 玫瑰花園 (Rose Gardens)

玫瑰植枝成幾何圖形排列,七、八月盛開。日規、長椅及少數果樹屬 Dunsmuir 家舊有。

e. 溫室 (Greenhouse)

位於離玫瑰花園南側不遠的宿舍區內,不對外開放。原生產 Dunsmuir 家冬季蔬菜和葡萄之用。裡面有棵由英國漢普頓宮的兩百年老葡萄藤插枝存活的葡萄,現在它自己也近九十高齡了。原先種植香蕉、蘭花等熱帶植物的大溫室不復可見,目前只剩少許遺跡。

f. 圖書館周圍 (Library Area)

雖然圖書館為大學而設,應該非「公園」範圍,可是,遊客很少不在附近徘徊留步。它迷人之處可真是老少咸宜!

因為,不知何時開始,有色彩斑斕的孔雀在此漫步,然後,白孔雀也加入行列。

再然後,春夏天一到,大夥人就看到:美麗的彩色孔雀媽媽帶著非白非彩的雜牌小軍四處覓食。

花圃裡盛開的醉蝶花是牠們的食物,草坪上的小蟲也是晚餐。據估計,現約有三十多隻孔雀以此處為家。

更有趣的是,清晨或黃昏,附近經常出現鹿群。我就曾急於拍攝路旁仰頭吃樹葉的鹿媽媽和有白斑點的二隻小鹿班比,而將車鑰鎖在引擎沒關的車上。

這一區特別容易看到動物,原因可能是前述各花園都設圍籬隔開野生動物,所以,牠們就集中到這裡找東西吃了。

3. 鹹水湖 (艾斯昆夢特鹹水湖 Esquimalt Lagoon)

艾斯昆夢特鹹水湖在公園東南側,與美國為界的萬迭夫卡海峽 (Strait of Juan De Fuca) 間只隔著一條公路寬。

夏天,岸邊黃色雛 菊、白色野胡蘿蔔 (Queen Anne’s Lace) 燦爛奪目;豔陽下,油亮的成熟黑莓閃爍誘人光澤。天鵝、綠頭鴨、加拿大雁悠游湖上,享受鳥類保護區的特權。遠方奧林匹克山脈宛如潑墨山水,神來之筆揮灑在浩瀚的海際。

兩座船屋設於湖畔,裡面放置各式獨木舟、帆船以及配備。大學划船隊使用的船屋為 1989 年所建。防波堤邊的碼頭則建於隔年。

Royal Roads 大學自稱擁有「世界最美校園」。如果所言不假,那得完全歸功於 Hatley Park 了。

(Oct., 2000)

2008年6月29日 星期日

《加拿大》古堡傳奇(一):克雷格達羅契堡

克雷格達羅契堡 (Craigdarroch Castle)


一、小檔案

地址:1050 Joan Cresent, Victoria, B.C., Canada V8S 3L5 ( 與 Fort Street 交叉口 )

電話:(250)592-5323

傳真:(250)592-1099

E-mail:
ccastle@islandnet.com

Website:
http://www.craigdarrochcastle.com/

每日開放時間:六月~勞動節 (九月份第一個星期一) 9:00am ~ 7.30pm (*7:00pm); 其他 10:00am~5:00pm(*4:30pm)。註:關門前半小時為最後進場時間  最好至少預留一小時參觀時間。

費用:需要門票,分大人、小孩、年長者、家庭、會員、團體等不同票價;費用每年略有調整,每一大人約十元加幣;搭計程車前往者,同一車每人可憑據減少一元。

設備:無電梯及輪椅通道。

數據:

a. 共四層樓,另有地下室及塔樓 建坪 23,409 平方英尺;房間 39 間,壁爐 18 個,樓梯 87 級。

b. 1890 年完工時建築成本(含土地)計二十 萬加幣,約合今日幣值四百萬加幣(若 按目前造價計算,則還要高出數倍 )。

c. 使用的沙岩和磚塊建材產自溫哥華島。

二、話說克堡

克雷格達羅契堡 (Craigdarroch Castle) 由美國奧勒岡州波特蘭市建築師 Warren H. Williams及Arthur L. Smith 設計,建於 1887~1890 年,起造人是當年 BC省最有錢有勢的蘇格蘭裔煤礦大亨 Robert Dunsmuir。

古堡座落於可以俯瞰全市的小丘上,名字來自1830年代流行的十七世紀情歌,歌中提及的人物Annie Laurie婚後在蘇格蘭Dumfriesshire的居所即稱做Craigdarroch。Craigdarroch意為 “多岩的橡樹地 ” (蘇格蘭高地蓋爾語),確實契合了古堡所在環境。

建築外觀採用最上等花崗石、大理石、沙岩和磚塊建材,混合著英
國十七世紀詹姆士七世式和蘇格蘭城堡式風格,而且有法國哥德城堡式屋頂、羅馬式拱門、伊莉莎白一世時代煙囪… 。

內部天花板、牆面、地板精雕細琢,每一片木材石板都是充滿異國情調的珍品,精美的彩繪鉛鑲玻璃窗是北美住宅中翹楚,傢俱擺設全極盡豪華。Robert Dunsmuir 於1889 年 4 月 12 日古堡完工前數月過世,從未住過這豪宅。隔年,其妻 Joan 與三個當時尚未婚的女兒遷入。Joan 定居至 1908 年辭世為止。

此維多利亞時代大宅第原本佔地 28.03 英畝 (11公頃),古堡南側是開闊的草地,另三面則為 20 英尺高的石砌牆,花園、小徑、池塘、溪流、碧草散佈其間,堡內經常冠蓋雲集,衣香鬢影中歡笑樂聲不斷,有時邀宴多達 300 人。後來 Dunsmuir 家族沒落他遷,大片土地經轉手分割成 144 份拍賣,傢俱擺設流散各地。


1909 年 Solomon Cameron 購得古堡,可惜 1919 年時他無力償還蒙特婁銀行三十萬元債務,古堡因而歸公並多次變更用途:榮民醫院 (1919~1921年) 、維多利亞學院 (1921~1946年) 、大維多利亞區教育局 (1946~1968年) 、維多利亞音樂學院 (1969~1979年)。現在是史蹟館,開放參觀,由 1959 年成立的古堡協會負責重整維修。


三、朱門恩怨

BC 省首位產業大王 Robert Dunsmuir 生於 1825 年,原姓 Dunsmore,是蘇格蘭Ayrshire 地方礦工之子。1847 年與同鄉 Joan Oliver 結婚。

1851 年 Robert 請求 Joan 一起渡洋到溫哥華島打天下,並許她一座城堡。於是,他們帶著兩個女兒先坐船至現為美國領土的 Fort Vancouver (華盛頓州),生下長子 James。然後,遷移至 BC 省本土稍北的 Fort Rupert,受雇於哈得遜海灣公司 (Hudson’s Bay Company),擔任礦場監督及探勘工作。

1854 年 Robert Dunsmuir 隨公司搬到礦產較豐的 Nanaimo (BC 省溫哥華島中部),並於 1859 年獲得獨立探勘採礦權。

1869 年 Robert 與很多人同時在 Nanaimo 附近的 Wellington 發現煤礦,他運用良好的政經關係搶下獨家採礦權,從此展開家族新頁。

逐漸地,長袖善舞的 Robert 取得更多開礦機會,1882 年成為代表 Nanaimo 的省議員並舉家遷至維多利亞;也協助建築 Esquimalt 與 Nanaimo 間 78 英里鐵路 (E&N Rail) 因而獲得七十五萬元酬金和一百九十萬英畝 (八十萬公頃,面積約佔溫哥華島四分之一)土地;同時擴展更多鐵路、船務、木材等產業之投資。至此,他累積的財富權力達到顛峰。

於是,為了實現對太太的諾言,也為了彰顯身份地位,1887 年 Robert 斥資建造克雷格達羅契堡。他們夫婦共有二男八女。兒子經營家族企業,女兒與高官巨賈聯姻。Robert 搬到維多利亞後,長子 James 繼續管理 Nanaimo 礦場。次子 Alexander 掌理在舊金山公司的銷售船運。整個企業王國還包括鋼鐵業、鋸木場、採石場和房地產業。

1889 年 Robert 腎衰竭去世。依據遺囑:Joan 繼承房地產,James 經營煤礦,Alexander 帶領 E&N 鐵路。不幸,後來 James 因財產繼承問題與母親及姐妹決裂,甚至為此官司打到倫敦去,母子幾年不講話。1908 年 10 月 11 日 Joan 去世時,James 原不打算參加葬禮,直到最後一刻才終於揮淚出席告別式。

James 繼續擴展企業王國,也逐步登上政府高位。1900~1902 年他當選省長,1906~1909 年擔任省督,1920 年過世。為了官司的心結,他於 1909 年完成哈特利堡 (Hatley Castle 詳情將見於續篇“古堡傳奇(二)”)做為退休後居所,建築故意比其母住的克雷格達羅契堡大三倍,庭園更廣達 850 英畝。

次子 Alexander 晚年生活神秘,1900 年潦倒而亡。

後來,Dunsmuir 家族事業逐漸走下坡,1905 年出售E&N鐵路,1909 年變賣克雷格達羅契堡,1910 年失去煤礦事業。三代之內,累積著礦坑悲劇的數百冤魂和家族成員間的風風雨雨,這一家由顯赫步入寒微。

四、歡迎光臨

這座代表十九世紀加拿大工業轉型期的暴發戶「幸運城堡」在幾經風霜之後,原襯托古堡的大片園景已因分割出售不再旖旎,室內裝潢為配合各種用途而難存原貌,拍賣後的擺設傢俱更是流落四方、追討困難。所以,管理單位努力恢復舊觀之餘,也坦然留下歷史走過的痕跡,讓這古堡的故事更生動有趣。

參觀由古堡西邊開始。

一樓進口處 的圓形玄關有典雅的西洋紅柏天花板、鑲嵌牆板和英國名貴地磚,抬頭往上望,挑高的空間直通四樓塔頂;廊廳壁爐上刻著莎劇名言“Welcome ever smiles and Farewell goes out sighing”;建堡時的木板雕鏤百葉窗和手繪彩色玻璃仍在圖書館原處,壁爐設計獨特:煙囪通道彎向一側,窗戶在爐灶正上方;1898 年的史坦威演奏用鋼琴放在畫室,那是從哈特利堡 James 家搬來的; 1935 年維多利亞學院使用古堡期間,畫室被漆成白色,現在藝術工作者正努力除去五層油漆,期盼露出天花板上的手工繪飾原貌;宴會廳壁爐兩旁是舊有的手繪磁磚。

上二樓。起居室入口右牆掛著一個人髮和馬鬃混編的裝飾花圈;展覽室原為 Joan Dunsmuir臥房,新版「小婦人」曾於此拍片;女廁是 1919~1921 年榮民醫院佔用時增建;1909 年古堡拍賣會在女兒臥房舉行;女兒臥房對面房間現留給曾在此上課的維多利亞學院校友使用。

三樓撞球間的球檯非原物,但由原生產公司依相同尺寸複製,壁龕的望遠鏡是 James 在哈特利堡遺物;撞球間牆板保留維多利亞學院學生的塗鴉;僕人使用左側樓梯為四樓舞廳賓客服務。

四樓舞廳為舉辦婚禮及跳舞之處,曾是維多利亞學院圖書館,西窗看得到維多利亞內港美景,南窗草坪前遠景是 Juan de Fuca 海峽和美國華盛頓州奧林匹克山脈,原先草坪延伸至左側省督府,目前只剩圍牆內屬古堡範圍。

走上塔樓階梯時,請留意天花板垂下的一根防火柱,上刻著纏繞的蠑螈 (salamander) ,傳說這種爬蟲類可以水裡來火裡去,不畏火烤。因此,當時沒自動灑水器的古人拿牠當護身符,期望那防火柱發揮作用消災避邪。

沿新建的樓梯下到僕人起居的東邊三樓。

現當辦公室使用的房間最初是浴室,地面磁磚屬建築原物;註冊處本為八間臥室之一,有當年流行的老虎窗(Dormer);註冊處與僕人房間牆面是稱做“Dumbwaiter” 的輸送器,用來傳送地下室、廚房、二三樓物品;介於兩間僕人臥房是扔換洗衣物入地下室的滑道;兩僕人房於1994年改建,其一現為館長辦公室。

下東面二樓,這部分原也屬僕人起居範圍。現在的義工室曾是榮民醫院的廚房,廚房用食物升降機遞送食物至每層樓的服務室,服務室內有電氣保溫設備;男廁原為浴室;有精美壁爐和地板的房間是臥室;禮品店經理室小小的,原來可能是放桌布、床單等織物的櫥櫃。


再下一樓。吸煙室彩繪玻璃描述Walter Raleigh爵士的故事,此人最先引進菸草至歐洲;吸煙室窗帘來自Dunsmuir 家後代Armadale;早餐室東、南面有全堡最佳的彩繪玻璃,左側桌面的藍、白色磁器是乳酪蓋碟;員工室本為古堡餐具室。

由餐具室左側門進地下室,裡頭有工作檯、儲藏室、發電機、抽水機、火爐等等。

回一樓。禮品店原為廚房及洗碗洗菜間,天花板有原先隔牆的痕跡。

禮品店出口是古堡背面。

十二月拜訪古堡最值回票價。因為聖誕期間堡內充滿古色古香的應景裝飾,耳際樂聲溫馨祥和,空氣中微帶著聖誕樹木頭清香,還有整個月的慶祝活動,正是「樓閣玲瓏五雲起,其中綽約多仙子」。

《加拿大》小紅莓成熟時

每年十月中旬,溫哥華近郊有些農業區,如:列治文 (Richmond)、蘭里 (Langley)等地都舉辦一年一度的大型節慶活動──小紅莓收穫節 (Cranberry Harvest Festival)。由於小紅莓(或譯「蔓越橘」、「蔓越莓」)適合生長的地點不多,採收方式與眾不同,列治文等地又號稱世界第三大產地,所以,秋收就顯得格外令人期待,值得慶祝一下。

小紅莓為北美本土原產蔓生植物,只長在氣候涼爽,土壤混合沙質和煤渣的沼澤區,地須如吸水海綿:酸而且具彈性。它的根橫生,每隔數公分由根部竄出一高約十公分的莖,細細的互生葉片附在細細的枝上,全枝幾近匍匐於地的生長,不留神就會一腳踩到。不過,您放心!這一踩通常無傷,紅莓筋骨韌又耐命,不但不至於稀爛,有時踩過後根莖更牢固,反而有助來年茁壯。只要環境、氣候、肥料及殺蟲劑合適,一片小紅莓田可維持千百年,無需重新整地播種或扦插。

夏天,它開出淡粉紅色小花(左圖),花瓣向後捲曲、尖長的雄蕊像鶴嘴般伸出花瓣外,整朵花彎彎地低垂在細長花柄上,看起來活脫脫就是鶴頭,因此,英文原稱紅莓為「Crane Berry」,後來寫成「Cranberry」。

秋天一到,鶴花變成酒紅色小葡萄顆粒狀圓形果,外殼光滑稍硬富彈性,白色果肉薄且酸,種子大小如芝麻、數目依受精花粉多少而定。
由於小紅莓又小又多又趴在地上生長,因此,如何採收就變成大學問。有人蹲下來用手慢慢摘,可以拿到市場賣或做紅莓乾;有人持木梳似容器(右圖)搖篩取果,再以之烘焙美味糕點或串成孩子胸前的項圈;有人推來大型吸塵器,乾脆果實連枝葉一起裝入袋中再回家處理,同樣可做出感恩節火雞大餐的蘸醬和烤火雞肚內的填塞料;最令人拍案叫絕的高效率方式,是直截了當放水把田給淹了,讓幾近中空比水輕的成熟紅莓浮出水面,然後一網打盡,收成品照常既宜製果醬,也能釀果汁或製紅色染料。

「小紅莓收穫節」的重頭戲正是參觀那種水淹紅莓田的奇景。原來,農夫早有準備,開墾之初就挖好一大片田:田埂比田地高出半人深,田邊有承接雨水的蓄水池。每年十月秋收時,就近抽取蓄水池的淡水淹田。然後,駛入刀片型大拍打機(左圖)。這時,輕輕連在細枝上的成熟紅莓,碰到機器搖撼,大多數會應聲掉落、漂浮水面。剎那間,拍打機行經處,即刻蔚為紅海,形成人人欲睹為快、急按快門的鏡頭。

由高處遠眺,畝畝相連的灌水紅莓田是直通天際的粉紅世界。偶爾,巧遇雨過天青,彩虹由田中猛然拔起掃過穹蒼,畫出完整的絢麗,再落入另一端紅海,圓弧內振翅高飛的成群歸雁化成了剎那間的永恆。此時此景,難免有人擋不住誘惑童心大發,馬上驅車追逐那稍縱即逝的浪漫,期望在彩虹消失前,找到精靈居住的故鄉。列治文甘比街 (Cambie Street)和七號 (No.7 Road)路以東地帶佈滿紅莓田,最適合捕捉這種如幻似真的夢境。另外,蘭里堡 (Fort Langely) 208 Street 與 Allard Cresent交叉口東南邊,及亞伯斯福市 Tilson Berry Farms (Tel: 856-2582 ; 8201 Dyke Road, Abbotsford)也是欣賞豐收美景的好去處。

淹田目的是為方便採收,小紅莓既一一現形,儘管氣溫只有攝氏十度左右,農夫還是得趕緊穿好連身防水衣褲鞋套,下水圍撈(右圖)小紅莓到已置放田中央的採收機裡。接著,採收機將紅莓吐到田邊鐵軌上的大箱子(左圖)中,順著軌道推進工廠清洗加工,以便製成各式果醬和果汁,行銷世界各地。

近年來,小紅莓聲名大噪,因為據悉小紅莓不但維他命C豐富,可防壞血症,還可酸化尿液,進而抑制病菌成長,每日喝三大杯純果汁,有益尿道炎或腎臟炎患者。

有個簡易方法測試小紅莓新鮮度:由樓梯口輕輕往下倒,彈越高、越多次者越新鮮。一般而言,新鮮者應可連續彈跳七次,跳也不跳的就是壞了的。當然,您若用力丟,當它是籃球,它也會壞掉──摔爛了!

秋天,溫哥華人不落寞,仍然說:天涼好個秋──熱鬧的秋。

﹝發表於 1998-11-25 世界日報家園版﹞

《加拿大》愛德華王子島

「馬車行經蘋果樹林下,頭上連綿的白花拱形天蓋發出沁人幽香,天蓋盡頭呈現七彩絢爛晚霞,紫色暮靄籠罩著大地。------------」螢幕上 "安" 為初見到的美景目瞪口呆時,遊覽車剛駛離Wood Islands渡輪碼頭。

同樣由諾瓦斯高夏 (Nova Scotia) 省越海而來,同樣的熱切昂奮,在不同季節裡,我們踏上了愛德華王子島(PEI; Prince Edward Island)。車中放映的電視影集與窗外實景時空交錯,路邊農田散發著飽滿的秋收氣息,"安" 的蘋果樹在九月天裡泛起陣陣果香。

大量藍、綠、紅揮灑出PEI 主調,鮮明又柔美。碧海青天海鷗翱翔,緩坡上翠林蓊鬱,牛羊倘佯綠野間,綑綑牧草滾落平疇,紅土裸露著豐收的痕跡。海陸交會處,三主色擦出浪花。潮來潮去,淡紅沙灘鑲飾著潔白、淺藍、寶藍、天鵝絨藍、靛藍花邊,一層層往海洋擴展。褐紅色斷崖綿延聳立淺灘另一邊,崖上平頂碧草如茵,彷彿有人隨手將覆滿綠苔粉的可可蛋糕撕成崎嶇。
省會夏洛鎮 (Charlottetown) 帶著 PEI 特有的純樸,多數住屋都凸出個小房子般的玄關,看不到摩天大樓,教堂尖塔獨霸空曠的天際線,新穎的美術館韜光養晦隱伏於雅緻的古蹟群中。1847年建的三層樓土黃新古典式省議會,是加國聯邦的催生地,前院散佈著代表加拿大各省的石塊;1864 年 9 月殖民時代的 PEI、New Brunswick、Nova Scotia、Canada (目前 Ontario 及 Quebec 大部分地區)首度在此聯盟,討論立國之可能,後來,終於促成 1867 年 7 月 1 日加拿大聯邦誕生(不過,PEI 遲至 1873 年才加入聯邦) 。

PEI人所稱的"安的土地"(Anne's Land) 位於島的中北部 ,因與暢銷小說「清秀佳人」主角 "安" 的故事有關而馳名。許多人,尤其日本人,千里迢迢而來,為的是印證書中及影集的描述。 非常幸運地,這土地一點也沒讓書迷失望,現在的凱文迪訏 (Cavendish) 還是 1908 年露西‧M‧蒙哥馬利 (Lucy Maude Montgomery) 創造的 "艾凡利 "(Avonlea),其美景、淳厚依舊,仍然可以暢快地深呼吸,放鬆地旅遊;連「綠屋之家」(Green Gables House) 都還清爽地立在山坡上歡迎來客。


「綠屋」白牆綠頂,四周環繞著花園、草坪、倉庫、穀倉、小溪、樹林,農具、馬車、白木條椅散落院中,"安" 的「情侶小徑」、「魔鬼森林」在「綠屋」前森林裡。

屋內房間擺著 "安" 的衣鞋、書本、手提袋、盥洗用品等,以及故事屋主馬修與瑪莉娜的東西,彷彿這群人真的曾在此住過。 窗外,向日葵、飛燕草、玫瑰迎風展開笑靨,美麗的田園於秋陽下歡呼。


將近一世紀前,露西‧M‧蒙哥馬利由這片充滿童年回憶的親戚家得到了寫作的靈感。 現在,進口處有旅客服務處放映作者生平、PEI 簡介,展示作者筆墨、相片、作品及書中人物畫像等;17歲時的蒙哥馬利
看來真像影集裡 "安" 的好友 "戴安娜 "。禮品店內紅髮雀班 "安" 娃娃、"安" 手提袋------應有盡有;也販售獨家的「綠屋」版「清秀佳人」系列書第一集 (Anne of Green Gables),這「只此一家,別無分號」的招徠術效果奇佳,不管是否要讀,來者都人手一冊,高高興興地付費進場蓋紀念章。

攤開地圖,加拿大最小省PEI像龍蝦般躺在大西洋聖羅倫斯海灣裡。這面積 5,656 平方公里的小龍蝦和狀若大龍蝦的諾瓦斯高夏省都真的盛產龍蝦。運氣好(沒被搶購一空)的時候,旅客還可在該地麥當勞買到龍蝦卷、龍蝦沙拉、龍蝦堡呢。偏心的龍蝦客疏忽了紅土所孕育的鮮美馬鈴薯。

過聯邦大橋 (Confederation Bridge) 前我們又在橋邊的 Borden-Carleton 飽餐一頓龍蝦。然後,13 公里的世界長橋引我們駛往另一龍蝦地──紐布朗斯維克 (New Brunswick) 省。這時,螢幕裡的 "安"「在屋頂上搖搖晃晃走了幾步--------接著----------」。
(Feb. 2001)

《加拿大》哈得遜灣


「哈得遜灣」(Hudson Bay)在加拿大名聞遐邇,因為自1670 年至今以其為名的「哈得遜海灣公司」(Hudson's Bay Company)旗下「海灣」(The Bay)、傑樂斯(Zellers)等著名百貨公司,仍老而彌堅,生意興隆。重要的是,「哈得遜海灣公司」與加拿大史息息相關,當年英國政府設立該公司以擴展海外勢力,並獲取毛皮貨,因之在加國各地留下許多國家古蹟級的拓荒足跡,連帶的使「哈得遜海灣」變得如雷貫耳,更具魅力。不管「哈得遜灣」是享盛名在先,或因「哈得遜海灣公司」而貴,「哈得遜灣」似乎經常撩撥旅者好動的心。

去夏七月下旬,朋友不禁誘惑,相約探訪這個位於北極海域的大海灣。我們由溫哥華搭飛機、租汽車、乘火車輾轉三十多小時,總共跨越北緯四十九度與五十九度間十個緯度,來到曼尼拖巴省(Manitoba)瀕「哈得遜灣」的邱吉爾(Churchill)小鎮。

近午抵達邱吉爾鎮時,天空灰濛微雨,有位同班火車的旅客下車一瞧,頓感失望,居然馬上趕搭下午返程的火車打道回府。我們是堅定的旅者,淒風苦雨中,仍然搭乘車輪比人高的大雪車至海邊凍原區。天氣不佳,只有幾頭北美馴鹿(Caribou)出來吃草,遠遠地怡然自得,與世無爭;北極燕鷗(Arctic Tern)低飛攻擊不經意靠近鳥窩的遊客,聒噪又不留情,眾人紛紛抱頭走避,終於了悟「人落凍原被鳥欺」的尷尬;松樹枝葉全朝背風面長,像逆風吹拂的髮絲突然凝結在冷風中,變成半邊樹;花草灌木出奇矮小,盛開的桃紅色火草(Fireweed)也是侏儒。這裡植物全年生長期僅短短三、四個月,表土一公尺以下地層永遠結凍,生命靠的是奇蹟,不是理所當然。

隔日,天空竟一片清朗,豔陽高照,氣溫高達二十多度,碼頭邊成群白鯨(Beluga)逐浪嬉戲。說是鯨魚,卻不噴水,更像大海豚。藍藍的天,藍藍的海,許多白點在藍色中載浮載沈,顏色單調,但十分鮮明。

快樂角(Cape Merry)百年紀念公路其實只是一條碎石路,路旁象徵加拿大國家公園或古蹟的倒三角形黃色水狸(Beaver)標識圖,指引我們通往快樂角─和隔岸的威爾斯王子堡(Fort Prince of Wales)一起扼守邱吉爾河到哈得遜灣的門戶。1746年建的加農砲台及石牆仍佇立岸邊,望向蔚藍大海;鐵鏽色地衣苔蘚斑斑駁駁黏附岩岸石壁上,與海鷗爭輝;石縫裡鑽出凍原野花,深紅淺綠、豔紫嫩黃,閃耀暖陽中。此時此景,實在很難想像此地經常冰封海面,夏季以外時間只有冰天雪地的白。

資料顯示:邱吉爾鎮全年中有270天看得見北極光,當地人說:「只要夜晚星光燦爛,就看得見極光」。可是極光長什麼樣子? 都說:「看見時自會一眼認出,絕不會錯過」,語氣像肯定前世因緣那麼決然。

半夜頻頻起床探視,可惜小鎮街燈太亮,無法看清天象,只好披衣摸黑走到海濱。天上有烏雲,沒有星星,一團白光佔滿北方天際,凝聚在海平面不動,看起來怪怪的,仿若身處黑幕環抱的漆暗隧道時,乍見隧道另一端明亮的出口,感覺天空破了大洞似的,十分詭異。據說它是極地永晝的光茫,今夜沒極光。


搭船去賞鯨,白鯨還是一逕的悠游。擴音器播出海中實況有如鬧市,鯨魚叫聲竟似鳥鳴,頻率之高超乎想像。威爾斯王子堡附近海邊有隻北極熊正飽餐剝了皮的海豹,海豹脹得渾圓,熊沒嫌它不新鮮,偶爾抬頭看人,再埋首繼續進食。是人殺海豹騙熊來這兒的,夏天北極熊該到邱吉爾鎮南邊荒地哺育幼熊及夏眠才對。十月海面開始結冰時,海豹住回岸邊,北極熊也會尋跡而至,為獵海豹結群海濱。據說,十、十一月間北極熊經常徘徊邱吉爾鎮街頭,早晨推門外出前,得先瞧瞧是否有熊守候門邊才行。


邱吉爾鎮圖書館後側沙灘綿延,退潮在沙上刻印梯田狀波紋,圖案清晰,晶瑩濕潤。海水輕輕撫過岸邊圓石,激起漣漪浪花,悄悄在可可色細沙和寶藍波光間晃漾。像夏日微風穿透窗櫺,拂動白紗帘,帶點不落塵世的飄然。

返程仍搭火車,晚霞尚未褪盡,東方卻見晨曦。窗外原野漆黑荒涼。車廂中僅留小燈照路,人聲漸息。

忽然,天空中閃現一道黃綠光,緩緩漫開,逐漸變亮,越過車頂,橫跨整片天幕,映在兩邊車窗上,時隱時現,忽明忽暗,如飄忽的帶狀雲彩,也像遠方悄然投射的照明光。許多人衝到車門仰頭觀看,口中喃喃:「Northern lights(北極光) !Northern lights!」。是的,儘管不信前世之說,我還是第一眼就認識它了。沒有傳說中強烈舞動,只是如精靈般翩然閃現,恰似慢節拍的雲門舞步,照亮午夜穹蒼。佇留良久、良久‧‧‧直墜夢中。

「極光」原非我們的旅行目標,幾經當地人極力推薦、看了博物館精彩描述並觀賞實況攝製的影 片後,它變成我們這趟旅行的渴望,卻又遍覓不著。現在「夢裡尋它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它出現得那麼突然,那麼不真實,那麼令人措手不及,那麼‧‧‧嘆為觀止。

如今回想,「哈得遜灣之旅」仍疑是夢,似不曾真。

"原載 1999-7-9 世界日報家園版"

《美國》觀劇有感系列 4 (蝴蝶夫人)

蝴蝶夫人 (Madama Butterfly)
( New York State Theater, Lincoln Center )

有天參加林肯中心 (Lincoln Center) 的導覽活動,參觀至大都會歌劇院 (Metropolitan Opera House) 時,舞台正好高高吊起為隔日的表演作最後調整。它像一座正待施工的巨碩建材懸在半空中,看起來足足有兩、三層樓高,厚厚實實卻又筋絡分明、構造複雜,與歌劇院內四周豪華精巧的設備很不協調,顯得非常突兀,似乎暗藏許多玄機,一副深不可測的樣子。我保持距離站得遠遠的,有點擔心萬一鋼索斷了或不留神失足跌入縫隙會變成肉餅;同時,也暗暗佩服「歌劇魅影」先生有本事善用複雜的舞台機關神出鬼沒、戲弄別人,我這種路癡光是看那龐然大物像機器人似的變化多端就頭昏,假如真的走進裡面一定兩下子就迷路,從此沒有明天。

這話一點不誇張,幾天後,我隨性跑到林肯中心,打算試試運氣,看能不能買到大都會歌劇院的 Rehearsal (彩排、預演)票。一到窗口,售票員說:我們不賣預演票,但,
正式上演的「蝴蝶夫人」即將於兩個鐘頭後開鑼,票還有很多。我一聽,大喜過望,趕緊買了張票,心中充滿感激:老天果然有眼,好人真的得道多助,居然來的正是時候,一點時間也沒浪費就手到擒來馬上有票,而且價位才比百老匯高出十多美金,不是天價。然後高高興興地走到外面中庭等候,這時不小心抬頭一看,咦!對面建築怎麼蜿蜿蜒蜒排了長隊,莫非……

您猜對了!那長龍才是大都會歌劇院的所在,他們正排隊預購數星期以後的票。來去匆匆的遊客除非事先訂購 [http://www.metopera.org// ; Tel:(212)362-6000],否則大概沒什麼機會隨到隨搶當天的位子。我方向不明的結果是買到林肯中心眾歌劇院之一 ──紐約州立劇院 [http://www.nycopera.com//;Tel: (212)307-4100]──的票。但,無論如何,能在林肯中心演出的絕非省油燈,一定具相當水準;況且,現在我只付五十多元看歌劇,當然不能要求太多。可是,也許平日電視上看到的、CD聽到的都是世界頂尖級演出,眼睛耳朵難免有些被寵壞,加上參觀大都會歌劇院壯觀設備的記憶猶新,所以,整場「紐約市立歌劇團」的表演看下來,還是禁不住有些挑剔,感覺沒餵飽胃口似的。

總之,我的觀後感只有兩個字─簡單。故事人物和情節簡單──日本癡情女苦等美國負心漢,終至自殺殉情──因心裡早已有數,所以沒什麼特殊期待;然而,布景簡單到差不多只有幾扇日式紙拉門及少許道具,倒很令人訝異,當然更看不到百老匯或拉斯維加斯式的花俏舞台特效。也許您在說:古典歌劇嘛,理應保守莊重才能突顯出表演者的功力,再說,每位舞台設計者都有其不同表現方式、各有創意啊。您的高見言之成理,我不敢駁斥,但是,看到大都會歌劇院也將演出的「蝴蝶夫人」宣傳圖片有日本房舍庭園的精心設計時,我仍然偷偷覺得:其間區別可能和票價不同有關。

唯一欣慰的是,此劇按作曲家 Puccini 的義大利文演唱,因此舞台上方特別裝設逐句翻譯的英文字幕,讓我可以沒漏失任何一句歌詞地看完全劇;反之,百老匯以英語演出又無字幕或國語翻譯錄音帶幫忙,每次我看完百老匯劇後,都覺得革命尚未成功,英文聽力仍須努力,挫折得很。所以,您瞧!這齣「紐約市立歌劇團」的「蝴蝶夫人」還是有優點的!


(Nov.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