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1日 星期二

《埃及》入埃及記 (二)

當天中午到埃式露天餐廳進餐,沙漠艷陽從木麻黃細葉縫篩下來,樹影斑駁;一隻驢子打扮得花枝招展,陪著愁眉苦臉的主人靜候遊客青睞;馬格麗特花、星辰花開得花團錦簇蔚為花海;燒烤羊肉的香味四處流竄。

這是個很有情調的地方,可是面前埃及佳餚竟少有人下「叉」──作家三毛女士情有獨鍾的地中海橄欖與台灣常見的錫蘭橄欖味道迴異,酸中帶點說不上的怪味,深紫色顆粒只有一半大;葡萄葉包飯摺成小方塊蒸得爛黃,酸溜溜地;麵包不經發酵,有點像沒油的煎餅帶著勒性;醃甜菜看來像紫蘿蔔,味道還好;各種肉類燒串是唯一合國人口味的名菜,和野餐烤肉差不多。 一頓大餐吃得團員鄉愁迭起,哀聲嘆氣。此時,角落邊一桌進餐的家人吸引了我的眼光,一瞥之下,頓時目瞪口呆,終於相信真有「驚為天人」這回事,那位帶著三個小孩的少婦﹝右圖﹞ 簡直是由拉斐爾畫中下凡的聖母,實在美得出奇,一件埃及常見的曳地寬袍和雪白頭巾竟將她烘托得有若天仙。當她們準備離去時,我突然身不由己地跑過去,結結巴巴請求合照留念,沒想到這一舉動惹得其他團員紛起傚尤,圍住她大搶鏡頭。我只好一再向她那位被冷落的丈夫道歉,但願不致過份打擾他們。

這位少婦和小孩是我僅見膚色雪白的埃及人(我曾請教她的國籍,絕非他國觀光客),現代埃及人歷經西克索、亞述、波斯、希臘、羅馬、馬其頓、阿拉伯、鄂圖曼土耳其和英國統治之後,大部分是說阿拉伯語的混血種,加上陽光炙晒,皮膚多為赤褐色。因此,依我推測,那位少婦可能是養尊處優的豪門貴婦,膚色才會如此白皙。

世界七大古代奇景僅存著──金字塔,是埃及象徵。圖片常見的吉沙 (Gisa)三大金字塔位於開羅西南方尼羅河盡頭沙漠處,最大的古夫塔佔地十三公畝,塔高二六O公尺,塔底每邊長二三O公尺,三角面斜度五十一度,底邊正對東南西北四方,由二三O萬花崗岩堆成,表層為石灰岩。

多虧埃及沒有強烈地震,使五千年後的我得以進入參觀,古夫王木乃伊原置於整座塔的中心﹝左圖﹞。所以,當我們沿著昔日盜墓者所挖掘只容兩人錯肩的狹窄坡道前進爬升時,只覺擁擠昏暗,沒有空調設備的洞內又乾又熱,像發燒似的不舒服,據說溫度在四十度以上,導遊事先強調有心臟病、高血壓或體力欠佳者千萬別冒險進入的叮嚀可不是噱頭。 走走停停(遊客多如西門町) 約二十分鐘後終於到達目的地,在萬頭攢動閃光燈此起彼落的縫隙裡,我看見一個長方形石棺,裡面空空如也。古夫王木乃伊和陪葬物不知已流落何方,壁上歌功頌德的浮雕也蕩然無存,看到的東西除了石塊外還是石塊。坡道兩邊各有一個欄柵圍住的通道,據說是靈魂的出入孔。

塔內人氣沸騰、空氣污濁,為免昏倒趕緊調頭落荒而逃。 回到洞口時﹝右圖﹞,一個老練混混盯住我們的隨團領隊說:「I'm the inside guide.」(我是塔內導遊),領隊不吭一聲向我借十塊埃及磅(約合台幣五百元)消災,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說的也是,那混混真是英雄識英雄,他就不會盯上其他不懂行規的人。

眾所皆知的人面獅身像在第二大金字塔──卡夫勒 (Chephren)王前方。完全按卡夫勒王面貌雕刻,獅身為切割岩石堆成,整座長度八十公尺,高廿二公尺。 人面代表智慧,獅身代表勇猛,可說是古埃及人對人類的期望。拿破崙初抵此地時曾興奮地說:「士兵們!四千年悠久歷史正瞪眼瞧著你們啊!」,可惜如今人面獅身像的凹鼻卻是拿氏部屬的傑作。人面獅身像後方卡夫勒塔,位於三大塔中間,塔頂表岩採自卡夫勒王故
鄉,明顯地與眾不同有點像戴帽子。如果您遊覽人面獅身像時正好是上午的話,那麼,埃及燦爛的陽光必能幫您攝到許多美好畫面,背後的金字塔群可以很成功地托出人面獅身像﹝左圖﹞,使人面獅身像成為沙漠中的焦點。下午陽光西移,留影效果是否良好就全靠攝影技巧了。 第三大塔曼卡里金字塔與上述二座大金字塔並列,週遭還有許多后妃小金字塔。

在無垠的金黃沙漠、萬里無雲的蔚藍晴空襯托下,這些金字塔群更見巨碩雄偉。駝鈴響處有成群專與遊客合照著埃及寬袍的男模特兒,領隊再三告誡坐在駱駝拍照的團員別讓駱駝走動,因為它的主人可能是天方夜譚中的大盜,說不定會在無人大沙漠裡下手搶劫。

(全文原載 1984-6 旅遊觀光畫刊雜誌)

沒有留言: